? ? ? 在工業流體輸送領域,自平衡多級離心泵以其卓越的揚程性能和能耗優勢,成為石油化工、市政供水、冶金礦山等行業的核心設備。然而,漏水故障作為常見運行隱患,不僅會導致介質損失、效率下降,更可能引發設備腐蝕、電機受潮等連鎖問題,嚴重時甚至造成非計劃停機,據行業統計,約38%的多級離心泵故障源于密封系統失效,因此精準識別漏水原因并實施科學防控至關重要。在本文中,多級離心泵生產廠家利圣德節能泵業將分享自平衡多級離心泵漏的常見原因與系統解決方案,方便用戶朋友對照查找問題。
?
?
一、機械密封系統失效的深度解析
機械密封作為多級泵的核心密封組件,其失效直接導致的泄漏占所有漏水故障的60%以上。根據JB/T4127.1—2013《機械密封技術條件》規定,軸徑≤50mm時允許泄漏量不大于3mL/h,軸徑>50mm時不超過5mL/h,超過此標準即判定為密封失效。
安裝工藝缺陷是首要誘因。在寧夏某煤化工項目中,因安裝時未使用激光對中儀,導致軸系同軸度偏差達0.15mm,遠超API682標準要求的0.05mm限值,造成機械密封動環與靜環過早磨損,運行僅200小時即出現明顯泄漏。密封面損傷同樣不可忽視,介質中的硬質顆粒會在高速旋轉下形成"研磨效應",使碳化硅密封面產生微觀裂紋,當裂紋深度超過0.03mm時將導致密封失效。
材質選型失誤也會引發泄漏。輸送含氯介質時若選用普通不銹鋼波紋管,6個月內即會發生應力腐蝕開裂,而采用哈氏合金材質可使使用壽命延長至25000小時以上。此外,彈簧彈力衰減(超過設計值15%)、輔助O型圈老化(耐溫性能下降30%)等隱性缺陷,都會逐步惡化密封性能。
二、泵體與管道系統的泄漏誘因
泵體本體缺陷多源于制造環節。優質泵體如凱泉泵業采用灰鐵/球鐵材質,通過鋁木模鑄造工藝控制表面粗糙度≤1.6μm,并經三坐標檢測確保關鍵部位公差在±0.02mm內。而劣質泵體常存在砂眼(直徑>0.5mm即構成泄漏通道)、縮孔等鑄造缺陷,在1.2倍工作壓力的靜壓試驗中即會顯現滲漏。
管道系統泄漏集中在連接部位。法蘭密封面平行度偏差超過0.1mm/m時,即使使用耐油橡膠墊片也無法完全密封;螺栓緊固不均則會導致墊片壓縮量差異,某泵站因未采用對角均勻緊固法,造成每小時300mL的介質泄漏。長期振動還會使螺紋連接松動,尤其在泵出口側3米范圍內的管道,應每運行240小時復緊一次。
腐蝕磨損是隱蔽性極強的泄漏源。在海水淡化場景中,未做防腐處理的泵體過流部件每年腐蝕速率可達0.2mm,當壁厚減薄至設計值的70%時即可能出現穿孔。管道彎頭處因湍流沖刷形成的"空化腐蝕",更是導致突發性泄漏的常見原因。
三、軸封與填料函的故障機理
軸封系統失效常與設計選型相關。單彈簧軸封在轉速超過3000r/min時易產生偏擺,造成密封面接觸不良;而集裝式軸封雖能解決此問題,但安裝時壓縮量偏差若超過±0.2mm,同樣會引發泄漏。在輸送含顆粒介質時,若未配置沖洗方案,300小時內即可造成軸封磨損失效。
填料函泄漏占傳統軸封故障的75%。符合SOLAS公約要求的填料應具備"微滲漏潤滑"特性,正常滴漏量控制在10-20滴/分鐘,過多則表明填料磨損,過少則可能因干摩擦導致過熱碳化。某灌溉泵站因填料壓蓋過緊,導致軸套溫度升至85℃,反而加速了填料老化。
軸表面損傷是易被忽視的誘因。軸頸處若存在深度>0.05mm的劃痕,會像刀片一樣切割填料;而軸的徑向跳動超過0.08mm時,將破壞密封的連續性,形成周期性泄漏。
四、操作維護不當的連鎖影響
啟動程序錯誤是初期泄漏的常見原因。未進行充分灌泵排氣導致的"氣蝕現象",會在葉輪入口處產生瞬間高壓沖擊,使機械密封面出現蜂窩狀損傷。某化工廠因操作人員未關閉出口閥門啟動,造成電機過載,軸系位移達0.3mm,直接撕裂機械密封。
維護周期失控顯著增加泄漏風險。按照多級離心泵保養規范,小型多級泵應每240小時檢查密封件,720小時更換潤滑油;大型機組則需每1000小時進行全面檢測。
備件更換不規范留下泄漏隱患。更換機械密封時若未測量軸套磨損量(允許值≤0.05mm),或使用非原廠O型圈(耐溫性能不匹配),都會導致短周期內再次泄漏。數據顯示,規范更換的密封組件平均壽命可達8000小時,是非規范更換的3倍以上。









 
                        